抑郁性神经症,旧称为神经症性抑郁,是指持续性心境低落情绪抑郁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常伴有焦虑、躯体不适及睡眠障碍。
抑郁性神经症属中医“ 郁症” 范畴,对其各种症状描述散见于古代医籍中《灵枢。口问》载有“ 太息” ,《灵枢。本神》载有“ 愁忧” 等症状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则云:“ 思者,脾与心病,或有劳心思虑,损伤精神,致头眩目昏,心虚气短,惊悸烦热者;有思虑伤心,致心神不足,而不能寐者;有因思虑劳伤心脾,致健忘失事”
本病的发病与精神因素的刺激有密切关系
1、发病率
据国外统计:本病患病率为千分之4。5,约占精神科门诊的5-10%。1982年国内对12地区流行病学调查,本病患病率为千分之3。11,占神经症患者的14。0%,而且农村患病率(千分之4。12)高于城市(千分之2。09)本病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,成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。
2、病因
本病的发生与患者心理素质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有关。(1)心理社会因素;多数病人起病由心理社会应激所促发;但这类应激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,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均曾经经历过,因此难以作为病因,充其量只能作为诱因。(2)心理素质;1、遗传因素;根据调查,病人家庭中,患情感疾病、神经症、人格障碍、酒精中毒及自杀等病的比率高于一般人群,反映了本病在遗传上的异质性。同时遗传决定了易感素质,即患本病的人格素质。2、人格特征部分患者病前有明显的人格异常,如依赖型、表演型或边缘型人格特征等。其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估价低、缺乏自信,有较严重的自卑感。遇到挫折易悲观失望等。亦可表现为胆小怕事,依赖性和被动性明显,软弱而敏感等,有的患者抑郁情绪与人格缺陷交织在一起,难以分开,而被称之为性格抑郁症。/p>
3、临床表现
抑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症状,即抑郁症状和神经症性症状。(1)抑郁症状 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、精神压抑、郁闷或沮丧、整日愁眉苦脸、易于哭泣,即使遇到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情,他们照样高兴不起来。他们可以觉察这些是不正常的,并愿意与人讨论自己的情绪问题,但多将之属于他人或环境。病人以持久、轻度至中度抑郁为主的临床相。可伴有自卑、自责但达不到严重的 内疚或自罪程度,病人感到精力疲惫,脑力迟钝、进行性活动吃力,但无明显精神运动性抑郁。病人自感前途暗淡,痛苦万分,无力自拔,悲观失望,甚至企图自杀,但鲜有多次自杀者(2)神经症状性症状 如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减退、失眠、食欲下降,性欲减退以及头痛、头晕眼花、耳鸣等,有些病人躯体症状主诉比较突出,约半数以上病人出现疑病观念,30%患者了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20%的患者表现为心烦易怒,易受激惹。
4、诊断与分型(1)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。(2)以持久的轻度至中度抑郁为主要临床相,伴有以下症状至少三项。1、兴趣减退,但未丧失。2、对前途悲观失望,但不绝望。3、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。4、自我评价下降,但愿意接受鼓励和帮助。5、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,但被动接触良好,愿意接受同情和支持。6、有想死念头,但又顾虑重重。7、自觉病情严重难治,但主动求治,希望能治好。(3)无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1、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。2、早醒和症状的晨重夕轻。3、严重的内疚和自罪。4、持续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(并非躯体疾病所致)。5、不止一次自杀未遂。6、生活不能自理。7、幻觉和妄想。8、自知力缺损。(5)鉴别诊断(1)内源性抑郁症: 存在下列症状之一者,应考虑内源性抑郁症的可能:1、即往有躁狂或抑郁发病史。2、家族中有躁狂或抑郁病史。3、本次病程过程中躁狂表现。4、有精神运动性迟滞。5、早醒或症状有晨轻晚重的变化。6、内脏功能低下,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,而无躯体疾病的存在。7、自罪观念,任何幻想或妄想8、严重的自杀企图或多次自杀未遂。9、生活不能自理,自知力严重缺乏。(2)反应抑郁症: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,应考虑反应性抑郁症的可能:1、急性起病,病程不到半年。2、有明显环境因素诱发,且症状与环境因素有关。3、精神创伤常萦绕于脑际,难以摆脱。(3)药物所致的抑郁状态:患者可能找到使用药物病史。(4)器质性疾病或躯体伴发的抑郁状态:可找到器质性病变。(5)其他神经症和精神病伴发的抑郁状态: 除抑郁症状外,患者无神经症和精神病其他症状。[NextPage]
中医药治疗要点
辨证论治:本病以虚证多见,实证较少,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肝肾。临床首当辨证虚实,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五型辨证论治。
1、肝郁脾虚
主证:多愁善感,悲观厌世,情绪不稳,唉声叹气,两胁胀满,腹胀腹泻,身倦纳呆,舌淡红苔薄白,脉弦细。辨证分析:本证因情志不遂,肝郁抑脾所致,情志所伤,肝失条达,脾虚气结,思虑太过,情绪不稳,悲观厌世,唉声叹气;肝气郁滞,气机不畅,故两胁胀痛,肝郁乘脾犯胃,则出现腹胀腹泻身倦纳呆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细,均为肝郁脾虚之象。以多愁善虑廉见善太息,胸胁胀满,腹胀腹泻,身倦纳呆为辨证要点。
2、气滞血淤
主证:情绪抑郁,自杀企图,心情烦躁,思维联想缓慢,运动迟缓,面色晦暗,胁肋胀痛,妇女闭经。舌质紫暗或有淤点,苔白,脉沉弦。辨证分析:本证因气郁日久,血流不畅,痰血停积所致。以情绪抑郁,思维联想缓慢,面色晦暗暗胁肋胀痛,舌质紫暗或有淤点为辨证要点。肝血淤滞,肝失条达,则情绪抑郁,时有自杀企图,心情烦躁,痰血停着,心神不宁,故思维联想及运动迟缓。肝郁气滞。则胁肋胀痛,妇女闭经。面色晦暗,舌质紫暗或有淤点,脉沉弦,均为血淤之象。
3、心脾两虚
主证:失眠健忘、兴趣缺乏、心悸易惊,善悲易哭,倦怠乏力,面色淡白或萎黄,少腹胀满、便溏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辨证分析:本证因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所致,心血亏虚,心神失养,神不守舍,故失眠健忘,兴趣缺乏,头昏易惊,善悲易哭。脾气虚则倦怠乏力,脾虚健运失职,则腹胀便溏。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白,脉细弱,均为气血不足之象。以失眠健忘,兴趣缺乏,心悸怔忡,面色无华,舌淡,脉细弱为辨证要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