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遗尿的心理因素及疗法

发布时间:2018-11-25 16:19:40 来源:【中华秘方网】

  3岁以内小儿夜间无意识尿床,属正常生理、心理现象。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是:5-6岁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两次,再大些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一次,才诊断为遗尿症据临床,16%左右的遗尿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,如尿道炎、膀胱炎、包皮过长等,而90%右的遗尿患者则是由心理因素造成。这些心理因素是:

  其一、婴幼儿时期排尿习惯不良。比如,使用尿布时间过长,以致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;有的母亲晚上常把孩子弄醒,强迫排尿,不管孩子如何挣扎、哭闹,反正不排尿就不让孩子离开便盆,这就使孩子对排尿产生恐惧、紧张心理,不利于培养孩子有规律的排尿习惯。

  其二、婴幼儿时期强烈的精神刺激,如地震、洪水、火灾、车祸等意外灾害造成亲人的伤亡;父母离婚,造成家庭破裂;孩子与母亲长期隔离,又没有其他成人给予感情上的补偿及生活上的照顾等。

  其三、不良的心理特征。遗尿的儿童,常有诸如孤僻、忧郁、自卑之类性格。当生活中发生某些重大变化,如入学,他们很不习惯,加上老师的严要求,终日思想负担过重而造成遗尿。

  其四、不良的教育方法。有些家长,发现孩子尿湿被褥,往往辱骂、痛打孩子,反而加重了孩子的情绪紧张,产生了羞愧感和罪咎感,容易再次出现遗尿而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遗尿的训练法是矫正孩子尿床习惯的主要方法,是消除引起孩子紧张、焦虑的心理因素,要养成按时睡觉、起床、饮食、玩耍的习惯。入睡前,应限制儿童对汤、水的饮用,夜间唤醒孩子排尿(年龄大点的孩子可用闹钟唤醒),以养成自觉排尿的习惯;白天,训练孩子推迟排尿时间,即当出现尿意时,主动控制暂不排尿,开始仅可推迟1-2分钟,逐渐延长时间,有的可推迟45分钟以上,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有的患儿可控制排尿,不再尿床。

医生在线解答

杨炳如

专长熟练掌失眠、抑郁症、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...

立即免费咨询

张淞

擅长治疗失眠症、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等神经内科疾病...

立即免费咨询

相关阅读

相关搜索